招生热线:
0539-8181736
    <>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公开 >> 规划统计 >> 规划计划 >> 正文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 “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 (2021-2025)
    发布时间:2023-07-07                              发布人:admin

    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7-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山东省11部门关于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十条意见》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划草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聚焦医养健康产业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需求,加快推进专业发展、培养模式改革、服务能力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国际交流合作水平提升等一系列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学校事业发展水平。力争到十四五末,建成以护理特色化专业引领的医养健康专业群,打造服务区域经济高素质中等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高地,把学校建设成为集中职教育、五年制高职教育、卫生专业技术和社会培训以及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高水平职业学校和区域卫生职业教育中心,进入全省50所高水平中职学校,在此基础上布局建设临沂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党建引领工作的体制机制,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着力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保障每个学生平等享受教育权益,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三全育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职业教育。

    坚持统筹协调推进。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市发展大局,统筹卫生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协调发展,为全市健康产业提供高素质人才,提升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山东省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建设取得优秀成绩。

    三、发展目标

    按照“对接产业、优化布局、梯次推进、资源共享、整体提升”的原则,重点建设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进入全省50个高水平专业(群)。落实职业院校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自觉服务于临沂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着力培养“百万工匠”后备人才。建立健全以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临床和医养产业服务为核心、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率先建成山东省高水平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通过五年建设,力争把学校建设区域卫生职业教育中心,布局建设临沂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1.持续加强党建引领。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实现党建、业务“双带头人”全覆盖,形成党建带工建促团建的工作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互促共赢;打造“五心同德 济世育人”党建品牌1个,深化“党建引领”特色项目1个,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为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建成全市党建工作示范点1个,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党建的标杆和示范。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深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公共课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教学能力。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遴选5-10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劳体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建成省级思政课程1门,省级名班主任工作室1个,获省级班主任能力大赛1个。

    3.持续深化专业建设

    以打造护理特色化专业为引领,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推动各专业校企共培,“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聚焦“赛课融通”,对接护理、影像、检验、康复等专业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落实“证课融通”、“1+X”证书制度。重点打造省级特色化护理专业,打造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建设省级开放共享的专业精品课程2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1个。

    4.持续深化教学改革

    对接医养健康产业,校企深度融合,构建长效共享校企合作新机制;深化教学模式改革,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推行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赛课融通”;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深化教材改革,建设共享开放精品资源课程。构建新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发校企合作国家级规划教材15门,活页式、手册式教材 5种,开放共享资源课程6门;获国家级技能大赛10个,省级技能大赛奖项6项(护理);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3项;教申报完成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申报完成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6项;建成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个;新增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开展“1+X”制度专业覆盖率达80%以上,模块化课程覆盖所有专业课程。

    5.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教师分类分层培养体系、优绩优酬评价激励机制和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构建起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创建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建成专兼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个。

    6.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构建校企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实施“育训结合、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引教入企”、“引企入校”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实施“企业专家进校园”、“专业教师企业行”行动计划,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跨界育人团队。实体化运作临沂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和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推动集团化办学,融入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和华夏大健康养老服务培训联盟。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打造产教融合文化载体。建设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创新创业大赛获奖6个。

    7.全面提升校园信息化水平

    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教室服务教学。加强数字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园安防系统、物联网等智慧教育硬件基础建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与管理流程,引领管理方式变革和创新,提高管理与服务效能。

    8.全面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以建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为中心,探索和形成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长效机制;以医疗卫生相关专业养老护理培训基地为平台,创新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培育、养老护理教育、山东乃至全国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样板;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培育、输出一体化格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把更多的教师及学生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境外优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1个,完成学生涉外留学、游学、技能实习、就业项目2个,三年内输送至少5%的教师参与国(境)外研修培训。

    9.全面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五位一体”的内部治理体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提升校长的专业治校能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国内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和知名度;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标准,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加强专业化建设,建立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教学诊改;建立社会评价监督机制,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形成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制度健全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建成省级文明校园。

    10.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高举育训并举旗帜,充分发挥学校在康养方面的师资、护理和康复专业优势,以高素质人才供给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进精准招生、精准扶智、精准结对行动计划,以高品质教育培训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优化立体多元培训体系,高质量服务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及五类人员等人群再就业培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成果、管理理念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建成高水平养老照护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完成各类培训24000人次。

    四、保障措施

    (一)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办学治校全过程,确保学校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前行;着力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确保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实现党建、业务“双带头人”全覆盖,形成党建带工建促团建的工作模式,实现党建工作与学校发展互促共赢;打造“五心同德 济世育人”党建品牌1个,深化“党建引领”特色项目1个,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卫生技能人才,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1、强化党建引领,把牢办学方向。

    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学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加强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卫生职业人才。制定完善《关于进一步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健全党委主体责任、党委书记第一责任、班子成员“一岗双责”、基层党支部主体责任的“四责协同”工作机制。建构符合省级要求、具有中职特色、符合自身特点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及落实长效机制,把制度优势提升为办学治校的治理效能。

    抓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做到把方向过硬、管大局过硬、做决策过硬、保落实过硬。完善党委议事及决策制度,进一步明晰议事决策内容、程序和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三重一大”事项必须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加强教代会、工代会等民主管理制度建设,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统筹推进学校改革发展稳定、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

    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落实《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构建以理论武装、责任落实、阵地建设、队伍培养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工作模式,扣紧“明责、履责、量责、问责”四环相扣的责任落实“闭环链条”。严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严格落实各类报告会、研讨会、讲座“一会一报”制度,教材、出版物等编写、选用审查机制,宣传信息审核发布机制,校园安全稳定、抵御和防范宗教渗透的联动机制等。

    2、强化理论学习,提升党建工作水平

    切实增强理论武装实效性。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善“学习强国”每日一学、“灯塔——党建在线”每周一学、“主题党日”每月一学、集中政治学习每月一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中学习研讨每月一学、教职工暑假集中培训每年一学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理论学习体系;推行讲堂、宣讲团、新媒体等线上线下融通的理论宣教模式;建设“数字卫校”,打造成为辐射山东省的中职思政教育研究和思政课教学信息资源平台。

    着力发挥“先进引领”作用。实施党员奉献积分制管理,在党员中开展“评先树优”活动,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建立“把骨干教师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教师培养成教学骨干”的双培养机制。开展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政治强、业务精的学术带头人培养成党支部书记,把支部书记培养成业务带头人,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双促进、双提高,力争2-3年时间使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党建和业务“双带头人”。

    持续开展“过硬支部”建设。优化党支部设置形式,按领导分工和教学部设立党支部,确保党支部建设和党的工作全覆盖。高标准建设基层党支部,建立“示范党支部”和“过硬党支部”评定机制,每年开展一次评星定级,提升支部规范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在落实“三会一课”等党建工作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考核机制。

    积极推动群团组织改革。聚焦“凝聚师生、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促进和谐”,形成党建带工建促团建的工作模式。完善工会组织体系建设,定期召开教代会、工代会,提高教职工民主参政议政能力;深入推进团学组织改革,构建党委领导下的“一心双环”团学组织格局,打造融入卫校元素、体现卫校特色的团学工作品牌1个,发挥群团组织引领凝聚师生、组织动员师生、联系服务师生的重要作用。

    3、强化品牌创建,促进深度融合

    深化“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深化“一校一品”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着力打造“五心同德  济世育人”党建品牌,引导“党员、教师、班主任、学团和学生会”五支德育工作队伍,形成党建工作合力,促进党建与学校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实践创新。落实党委班子成员联系点制度,健全领导干部“深入支部抓支部、联系师生抓思想”的工作机制,推动党员干部走进师生、改进服务、解决难题。

    深化“党建引领”特色项目。深化“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促进专业技能水平提升”党建引领项目,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立以党员业务骨干为主导的攻坚队伍,由支部党员带头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活动,争取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带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大力提升,促进党建和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得到真正落实,学校沿着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前行;着力发挥“先进引领”作用,引导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获得一、二等奖;持续开展“过硬支部”建设,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全面提高,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升。建成全市党建工作示范点,党建工作成为全市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标杆和示范,引领全市中职学校党建改革创新发展。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三全育人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深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提升公共课教师信息化能力和教学能力;发挥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遴选5-10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结合抗疫背景,构建医学人文特色思政育人体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主题教育活动,加强劳体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五育”并举,着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全过程。以医学人文教育为特色,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强化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具有“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精神的卫生健康人才。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抓手,帮助和引导学生把好人生方向。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与沂蒙精神和医学文化相结合,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开设工匠精神课程、深化实训5S教学、持续开展技能竞赛,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熏陶。

    2、开齐开足开好公共基础课

    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培养德技共长专业人才。进一步修订、完善《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公共课课程改革方案》,根据专业和年级开设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语文》、《历史》、《数学》、《英语》、《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美术》、《音乐》、《物理》、《化学》、《礼仪》、《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在德育中的有机融合、相辅相成。

    深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探索高效育人方式。提升公共课教师信息化能力,充分利用依能平台、超星学习通等教学软件,提高课堂趣味,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加强智慧校园平台建设,开发《语文》、《职业道德与法律》、《心理学基础》等开放共享的公共课程教学资源,实现公共课程教师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建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格局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成立以学校党委书记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指导教师深入挖掘每门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制定《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思政课改革实施方案》,组织思政老师展开研修讨论,邀请专家召开座谈培训,探讨思政课一体化教学规律,打造一支精明能干、战斗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充分利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教育平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对党和祖国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

    坚持点面结合,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按照专业课程与思政元素的契合度,分批遴选5-10个“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局,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各环节,努力形成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建设思政课数字化资源校园平台,深入挖掘沂蒙红色资源,将思政课和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红色文化相结合,形成《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汇编》。

    结合抗疫背景,凝练课程思政育人特色。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将疫情防控与专业课程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指导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各专业在相关课程中讲授病毒学、免疫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内容和理念,将防疫前线的毕业生作为鲜活案例,将医学文化、医学精神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医学人文特色思政育人体系。

    4、坚持“五育并举”,构建“三全”育人格局

    加强劳体美教育,构建综合素养提升教育体系。将劳动教育模块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劳动课程,开发1-2门体现专业差异、具有本校特色劳育校本课程。以实训项目、技能竞赛和顶岗实习为抓手,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在技能训练中磨练劳动意志。

    强化体育育人功能。以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为目标,促进全体学生体质健康和部分学生特长发展。优化体育课程,开设基础课、选修课、素质拓展课等多形式体育课程,使每一位学生都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体育学习需求。探索建立5个左右学生体育类社团,使课堂体育教学向课外体育延伸,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丰富美育课程供给,开设2-3门美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人类文明优秀成果融入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打造校园艺术品牌,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为学生搭建展示风采、锻炼自我、提升素养的综合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打造全员育人工作格局。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使用好学校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普测,建立重点人群档案,举办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

    制定《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班主任绩效考核方案》,完善班主任工作机制,精细化班主任工作考核,进一步发挥班主任的班级育人效果。修订《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辅导员管理办法》,加强辅导员考核机制,提升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引领作用。努力构建家庭、学校、实习基地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坚持“家委会”工作制度,及时沟通学生学业、思想、活动等方面的动态,让家庭真正参与到全员育人体系中来。

    推进主题教育,构建全过程育人工作机制。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增强专业自信。加强毕业与就业创业教育,邀请优秀毕业生返校座谈、交流,推荐优秀毕业生参加双选会,拓展毕业生就业途径。精心打造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学生社团活动,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分别组织文学社、舞蹈、合唱、文明礼仪、演讲、摄影等学生社团,对学生进行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利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社会实践与服务活动等,促进社会实践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专业知识学习和就业服务相结合。开展校园征文比赛、经典诵读比赛、合唱比赛、演讲比赛、歌手大赛、社团文化节和各类体育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开展法制教育,营造全方位育人工作环境。聘请临沂市检察院副检察长为学校法治副校长;临沂大学派出所干警担任法治辅导员,协助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宣传工作及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开展以消防安全、法治教育、防灾减灾、应急避险等方面内容的安全主题教育,聘请公安、消防、地震台等部门专家来校授课;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消防灭火演练、应急疏散演习,全面提升全员的法治意识、消防知识和应疏散能力。

    完善“奖、勤、助”等助学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精准资助。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主题教育和体育赛事活动,发挥活动育人功能。加强劳动教育,落实打扫卫生区、开展“公寓文化节”、“叠被子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重视思政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扎实开展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成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融入、校风学风建设之中,融入学校思想政治全过程,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明显提升,学习态度端正,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公民素养全面提升。建立德育教育队伍培养和培训机制,出台班主任、辅导员绩效考核制度,培养一批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德育管理人才,德育教育队伍素养全面提升。

    (三)强化专业建设

    面向省内医疗卫生行业,建设优化以护理为代表的优势特色专业,健全对接医疗卫生行业,完善自我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深化推动各专业校企共培,创新“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岗课融通”、将岗位需求的新技术、新规范等先进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力“赛课融通”对接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技术等专业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推进落实“证课融通”、“1+X”证书制度,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两个全省开放共享的专业精品课程、一个省级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重点打造出以护理专业为代表的省级特色化专业。

    1、完善专业发展机制,保障专业建设

    搭建各专业多方共治的发展机制。发挥由我校牵头成立的临沂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的作用,建立由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密切联系医疗卫生行业、企业,广泛调研,定期开展教育集团会议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开展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技术等五个专业的专业建设改革,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校企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建设

    ①创新形成“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学生具体采用“2.5+0.5+1+1”人才培养模式,三年中职专业学生采用“2+0.8+0.2”人才培养模式。五年一贯制学生“2.5+0.5+1+1”人才培养模式。

    “2.5”:第1-5学期,两学年半的时间。第1-2 学期,校企共育,夯实专业基础。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校企共管共育教学活动,掌握人文、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岗位认知能力。第3-5学期,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核心能力。课堂、岗位交替,实现岗课融通。结合岗位标准、大赛标准,进行赛课融通,以利于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进行历练,并为下一学年实践实习做好准备。

    “0.5”:第6学期,半学年的时间。第6学期,岗位初步体验,学生进入企业医院进行实践实习,初步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岗位实践对接,由企业行业临床带教老师进行现场教学,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做好铺垫,定下目标,奠定基础。

    “1”:第7-8学期,一学年的时间。第7-8学期,回归学校,根据实践实习存在的问题校企深化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再学习、再提升。通过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实现证课融通。

    “1”:第9-10学期,一学年的时间。第9-10学期,岗位深度嵌入,锤炼综合能力,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深度嵌入岗位,开展医院、企业跟岗/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岗位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培训,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打造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

    ②三年中职学生“2+0.8+0.2+0.2”人才培养模式

    “2”:第一、二学年的时间。第一学年(1-2 学期),校企共育,夯实专业基础,进行岗课融通。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开展校企共管共育教学活动,掌握人文、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创新创业意识,培育岗位认知能力。第二学年(3-4 学期),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核心能力。课堂、岗位交替,学习主干专业课程并参与职业技能大赛,进行赛课融通培养。同时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培养学生适岗能力。

    “0.8”:第三学年前8个月的时间。第三学年(5-6 学期),前8个月岗位深度嵌入,锤炼综合能力,完成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学生深度嵌入岗位,开展医院、企业行业跟岗/顶岗实习,执业资格证书等培训,实现证课融通教育,增强学生顶岗能力。

    “0.2”:第三学年中间2个月的时间。第三学年(5-6 学期),中间2个月开展职教高考教学培训,为学生进一步提升学历,打造横向融通、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通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通道。

    “0.2”:第三学年后2个月的时间。第三学年(5-6 学期),后2个月开展就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培训,向学生及时传达就业政策,树立就业意识,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立足“岗课融通”,基于岗位需求,创新建立“三用原则”专业课程体系。

    紧扣岗位技能标准构建课程体系。学校各专业通过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通过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课程体系的设计本着“够用、实用、应用”三用原则,以及“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的原则,整合课程、综合内容,构建“岗课融通”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通过建设形成符合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5个。

    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基于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同时基于岗位实践按阶段性实践要求,编制岗位实践指导手册与教学评价标准,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编写校级专业实践指导手册2本。参与编写省级教学指导方案2个。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教学指导方案的编排安排,积极参加山东省护理专业和康复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任务。

    4、深化“三教”改革。

    着力“赛课融通”以赛促改。即将部分学生受训成果转化为大众化的教学资源。例如技能竞赛的教学资源、微课视频、教学设备、赛项标准等转化为教学项目、教学标准等。

    加强双元合作,行动导向。开展案例教学和情境教学法、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及标准化病人(SP)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手册式教材,参与编写国家规划教材15本。

    加强“证课融通”。根据行业企业认证标准和学校教学实际,推进落实1+X证书制度,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融合,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渠道。

    5、打造技术技能平台,助力专业建设。

    依托信息化平台建成校企共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完成在线教学资源课程6门,打造2门全省开放共享的专业精品课程,推进线上课程、线上学习。

    推行面向医院、企业行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建设完善校内各专业教学实训基地5个,其中打造1个省级实践教学基地。购置数字化实验实训设备、虚拟仿真软件,打造真实的行业企业工作环境,利用行业企业优势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专业教学搬到企业,共建“教学医院”、“教学企业”,定期邀请临床专家进行远程授课,使“病房”变“课堂”。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强化专业建设。对外通过人事人才选拔聘任机制,引进高质量人才扩大充实师资队伍。对内根据我校省级“刘浩芝名师工作室”的工作经验,跨界整合,学校成立由企业和临床资深专家、学校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校级教学创新团队2个,发挥行业专家带头人作用,培育校内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技术技能大师,争创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

    凝练护理办学优势,打造特色专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适应经验发展方式转变,紧紧围绕国家和省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打造出以护理专业为代表的省级特色化专业。完善专业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链和产业链的有效对接。深化推动护理专业校企共培,创新“岗课赛证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岗课融通”、将岗位需求的新技术、新规范等先进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力“赛课融通”对接护理专业技能大赛引领教学改革。推进落实“证课融通”、“1+X”证书制度,对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建设1门全省开放共享的专业精品课程和满足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需求的实习实训教学基地。

    学校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加强与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完善多元办学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拓宽联合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增强学校办学实力。积极参与集团化办学,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辐射带动卫生类相关人才的培养。成立由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专业调研、岗位能力分析、专业建设规划等活动,做好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之间有效对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社会。

    优化课程体系。积极对接职业标准,构建适应区域产业升级要求、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通过调研,明确护理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通过工作项目来设置课程,整合课程,综合内容,构建“岗课融通”的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紧扣岗位技能标准设计实践教学。基于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建设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护理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与课程标准融通。在1+X证书失智老年人照护初级证书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证书试点领域,建立“证课融通”机制,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

    深入推进校企联合开发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过程等为主线确定课程结构,以专业核心技能和成熟的先进技术为主线确定课程内容,将企业元素融入课程教学环节。校企联合编制1本岗位实践指导手册,着重提高学生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1本,同时积极参与国家规划及省编教材的编写。建设省级开放共享资源课程2门。

    6、加强教学团队建设。

    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机制,注重德育、专业和实践指导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校企合作组建1支高水平、结构化专业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期完成专业带头人和5名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推动所有专业教师至少累计1个月到医院或相关企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跟岗实践、科技服务、企业挂职等形式,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开展产学研合作,参与企业流程再造,更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70%以上;积极实施人才引进战略,聘任行业专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实现人员双向交流、技术共建共享等深层次合作,建立专家库、企业和临床一线专家为师生讲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传授企业文化和工艺技能,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聘请比例不低于专业教师的20%;引导促进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临床实际,让学生在毕业后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缩短工作适应期。

    7、完善教学设施建设。

    完善护理专业教学实训基地,购置或更新模拟病房、监护室、机能实验室、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等实验实训设备,打造真实的工医院作环境力争打造成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实训设备的种类、数量和实训场地、工位能高水平满足实践性教学需要,能够满足《基础护理技术》、《常用护理实训技术》等专业核心技能训练需求。校内护理专业实训中心不但满足实践教学,还具备职业技能鉴定、护理技能竞赛和社会服务等功能,课余时间对全体学生开放,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实训和技能训练,实训项目开出率达到100%。

    利用临床医院优势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专业教学搬到临床一线,与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妇幼保健院等三甲医院共建“教学医院”。定期邀请临床专家进行远程授课,使“病房”变“课堂”。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

    同时,成立产学研合作发展校外实训基地,与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中医医院、沂水中心医院、临沂市妇女儿童医院、临沂市荣军医院、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等多家市级医院,临沂市各县区医疗机构合作共建临床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实训基地,满足护理专业学生实践实习和跟岗实习的需求。

    8、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为依托,推进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建设。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并落实《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章程》。定期开展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教学能力培训、专业教学现场会,积极承办临沂市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技能大赛,将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专业建设规划和标准、课程标准及资源向联盟成员学校开放。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临沂市助理医师培训、临沂市消防卫生员培训等行业培训,发挥医疗卫生教育中心的作用。对接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对接青海省海北州职业技术学校,派出 3名教师,结合当地特色与实情,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技能大赛指导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精准帮扶。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开展职教扶贫。依托卫生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到城乡文明牵手共建单位、帮包帮扶单位以及偏远乡村提供健康咨询、康复养老、医疗卫生等服务,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深化教学改革

    校企深度融合,构建长效共享校企合作新机制。对接医养健康产业,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实现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岗课融通”培养模式。深化教学模式改革。依托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全面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推行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实现“赛课融通”。协作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满足证书培训需要的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建立“证课融通”机制。深化教材改革,建设共享开放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健全教材选用制度,结合技能大赛,以赛促改,积极参与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构建新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立基于能力标准的学习成果认定办法,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成长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创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岗课赛证”育人机制。坚持德技并修,以德为先,把“人文关怀”“品德教育”“工匠精神”渗透到育人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着力把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融入培养全过程;探索实施“育训结合、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适应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办法。与仁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和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我校药剂专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并以此为标杆在全校各专业全面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共建责权利清晰、分工明确的育人机制,建立从外部保障到内部管理全链条制度体系。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徒培训标准,形成规范的培养标准体系,实现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的“岗课融通”培养模式。

    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进一步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推动由我校牵头,联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临沂科技学校等9家理事单位成立的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融入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和华夏大健康养老服务培训联盟,对接康养产业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在康养方面的师资、护理和康复专业优势,联合临沂市荣军医院、临沂市老年养护院、临沂同德中医医院等康养机构扎实做好康养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强与各相关产业机构、行业企业等联盟理事单位的沟通联系,推动校企深度交流合作,校企深度融合,提升专业核心能力,实现“岗课融通”。

    2、推行“1+X”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于职业技能登记证书的课程融通。

    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切实效果,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全面形成,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根据教育部确定的五个关键领域,在护理、康复、药剂、影像、检验等专业开展“失智老年人照护”、“老年康体指导”、“生涯规划与指导”等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逐步扩大专业试点领域,建立“证课融通”机制,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统筹教学组织与实施,建设结构化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满足证书培训需要的教学条件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探索“以证代考”制度,将相关专业课程考试与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统筹安排,同步考试(评价),获得学历证书相应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积极开展证书培训,与有关培训评价组织开展合作,在学校设立职业技能证书考试培训基地和鉴定,面向本校师生,针对专业课程未涵盖的内容或需要特别强化的实训,组织开展专门培训,面向社会成员提供培训服务,建立健全证书质量保障机制,确保证书培训质量,严格发证标准。

    3、聚焦课堂“主阵地”,深化教学模式改革。

    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实训基地。落实“真实环境、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的要求,建立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和医药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校内实践基地,完善“共建、共享、共管、共用”管理运行机制,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与实习医院和康养机构等合作,“引教入企”。 推行面向医疗康养机构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建设临沂市养老护理培训基地、临沂市急救护理培训基地、山东省老年康体指导培训中心、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岗前培训考核中心,仁德模拟药房、山东聚众教学模型技术交流中心等,以教学和实践训练为目的的校内“教学医院”。

    全面推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普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模块化教学,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推动课堂革命。采用项目式、案例式、参与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建设智慧教室、交互课堂,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形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激发课堂活力,建设高效课堂,力争打造对接中职学生发展、服务技术进步的“金课”。

    推行技能大赛常态化机制。持续开展各专业技能比赛校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全面参与市赛、省赛,力争国赛一等奖。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赛项设备转化为教学设备,赛项任务转化设计为教学项目,赛项标准转化完善为教学标准,赛项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等。通过竞赛心得整理、竞赛规范整理、理论知识整理、竞赛成果整理,将竞赛内容和心得体会融合到学案和课题科研项目设计中,实现“赛课融通”。培养教师认清企业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新要求,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提升教师教科研水平。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库和实践教学基地。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团队在信息技术应用、团队协作等方面的水平,构建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良好生态。

    4、深化教材改革,建设共享开放精品资源课程。

    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校本教材,开发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健全教材选用制度,结合技能大赛,以赛促改,积极参与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建设期间,建设护理、影像、药剂、检验、康复、病理开放共享资源专业课程6门,校企合作开发护理、影像、药剂、检验、康复专业新型活页式、手册式教材5门,建成国家规划教材15门。

    5、依托高水平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充分利用智慧校园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个性化学习。依托高水平教学团队,组织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科学研究,形成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完善学校教科研体系,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科研队伍,建设期间,完成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6项,获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省级奖项3项,力争取得国赛奖项。

    6、构建新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立基于能力标准的学习成果认定办法,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多层次、个性化成长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

    完善德育评价。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通过信息化等手段,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

    强化体育评价。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

    改进美育评价。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打破期末“终审”评价机制。根据模块化教学内容,将学生考核综合化,每个模块学习结束,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效的综合性评定,平时成绩、模块化学习成绩与期末成绩按比例组成总评成绩。

    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全方位融合,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成效显著,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校企紧密协同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落实,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取得切实效果,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工匠精神全面形成,“1+X”证书制度试点取得明显突破,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得以持续保持,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建设期间,开发校企合作国家级规划教材15门,活页式、手册式教材 5种,开放共享资源课程6门;获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10项,省级技能大赛奖项6项(护理);省级教学能力比赛奖项3项;申报完成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教申报完成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6项;建成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1个;新增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开展“1+X”制度专业覆盖率达80%以上,模块化课程覆盖所有专业课程。

    (五)建章立制、引培结合,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围绕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要求,贯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提升教师师德素养、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执行省定教师配置标准,配足配齐师资队伍。编制员额的20%用于自主招聘引进有创新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兼职教师队伍。强化师德教育,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制定完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强化教师培养培训,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建设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深化学校教师内部管理,创新教师评价机制。建立以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全面提升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

    1、配足配齐师资队伍,确保学校教育教学良性运行

    按照省定教师配置标准,积极协调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学校办学规模,配置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全部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达到30%,专业专任课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65%,“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75%。专兼职教师数与在校生总数之比达到1:19。满足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的需要。

    2、改革完善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引进高水平兼职教师

    制定完善兼职教师聘任制度,按照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面向医院、企业等单位足额聘任具有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团队,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各专业引进聘任1-2名硕士生导师或专业领军人才。

    3、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促进教师专业提升

    制定完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以师德建设为根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创新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重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专业技能训练,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大赛,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从事教研科研工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发展档案,记录教师成长轨迹。

    加强校企交流机制,促进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完善学校专业教师行业实践制度,每年,学校专业教师到相应专业领域企事业单位,行业实践锻炼的时间不低于3个月。

    4、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加强师德教育,形成师德师风建设合力。学校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制定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相关文件,每年将师德教育作为新教师入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师德报告会等活动,引导广大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

    开展专项治理,健全师德师风监督机制。每学期,组织开展师德满意度调查,组织开展师德考核。建立师德投诉举报平台,接受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的投诉举报。将师德考核纳入年度考核,在干部提拔、职称竞聘、评选树优等环节做到“一票否决”。

    开展优秀教师的评选,树立师德榜样。定期组织师德标兵、优秀教师的评选,树立榜样,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5、实施教师培养工程,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落实全员培训计划,确保建设年的全体教师轮训一遍;修改完善教师分类分层培养方案,实施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等校外培训,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新教师教学基本功、三教改革等主题的校本研修培训;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省级、市级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修改完善教师分类分层培养方案,实施学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工程;转变培训方式,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研修;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培训,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的“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坚持教育教学创新,组建培养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依托现有专业,以分工协作、整体设计的方式,整合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互衔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组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加强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衔接研究与创新,推动教师参加结构化课程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国内外培训,促进教学方式创新与变革。提升教师模块化课程开发能力,根据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素质的需要和国家专业能力标准,模块化设置课程,制定培养目标,划分教学模块,改革教学内容,开发专业教学法案例,制作教学课例视频及课程教材资源。

    6、创新完善教师评价机制,促进师资队伍良性发展

    修订完善学校职称评聘、评先树优、年度考核以及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方案,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使绩效分配向学生评价高且教学质量优的教学一线人员、社会服务成果突出的人员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构建起可借鉴、可复制的高水平双师队伍建设长效机制,服务学校高水平建设的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引进政策、教师分类分层培养体系、优绩优酬评价激励机制和多元化薪酬分配制度的建立,教师工作动力和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1个、争创国家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1项、省级教学能力大赛获奖3项。

    (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构建长效共享校企合作新机制,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实施“育训结合、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匹配度。深化与实习机构等合作,“引教入企”、“引企入校”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实施“企业专家进校园”、“专业教师企业行”行动计划,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和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跨界育人团队,推动校企共培共育英才。实体化运作临沂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和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推动集团化办学,融入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和华夏大健康养老服务培训联盟,对接康养产业建设,搭建产教研合作平台,推进职教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积极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特色校园文化,打造产教融合文化载体。

    1、构建长效共享校企合作新机制,搭建校企命运共同体。

    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和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共同分析、规划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助力校企各方协同创新。 制定《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明确双方合作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企业通过资本、技术、生产场所为学校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提供服务与支持。学校利用师资、技术研发、管理咨询等资源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输送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帮助校企合作各方寻求利益平衡点,使参与的各方都能获得实际利益从而建立长效共赢的合作机制。

    丰富人才培养、双师培育、科技研发、生产型实训、协同创新的“五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实体化运作。在合作模式框架下,学校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形成良性互动,使社会生产、管理经营、服务实际对职业岗位技能的需求变化信息及时反馈到教学内容中,将教育、培训、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2、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落实双主体育人制度。

    以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为载体,发挥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各自优势,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探索实施“育训结合、岗位成才”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完善的适应现代学徒制的管理办法。与仁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和翔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我校药剂专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校企共建责权利清晰、分工明确的育人机制,建立从外部保障到内部管理全链条制度体系;制定现代学徒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学徒培训标准,形成规范的培养标准体系,实现行业参与、社会支持,校企“双主体”育人。

    3、共建共享实习实训基地,提高协同育人能力。

    深化与实习医院和康养机构等合作,“引教入企”。推行面向医疗康养机构真实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利用医院优势资源和现代化信息技术,将护理专业和康复专业教学搬到医院和康养机构,共建“教学医院”,定期邀请临床专家进行远程授课,“病房”变“课堂”。通过体验式学习,提高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组织学生到企业实践实习,让学生产生“职业期待”。规范跟岗顶岗实习管理。全面落实教育部、人社部等五部门印发的《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 ,逐步形成完善的顶岗实习系列制度,切实保障学生半年高质量顶岗实习或八个月高质量跟岗实习。集中顶岗实习率力争达到80%。

    与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妇幼保健院、仁德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和山东聚众医学公司等合作“引企入校”。建设以教学和实践训练为目的的校内“教学医院”,建设临沂市养老护理培训基地、临沂市急救护理培训基地、山东省老年康体指导培训中心、临沂市妇幼保健院岗前培训考核中心,仁德模拟药房、山东聚众教学模型技术交流中心等,引入行业员工管理考核标准,实行“院长(店长)主任一体、教师护师(药师)一体、学生护士(店员)一体、病房课堂一体”的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师、护师、学生实现双身份,实现“五个融入”,教师团队融入企业团队,教学内容融入岗位内容,实践教学融入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融入医院管理,教学评价融入服务评价,学生成长与企业发展同频共振,为全省中职教育提供实践教学新模式。

    4、打造跨界育人团队,推动校企共培共育英才 。

    实施“企业专家进校园”行动计划。每年选聘30余位企业和临床一线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人员双向交流、技术共建共享等深层次合作,建立专家库、企业和临床一线专家为师生讲授应用性、实践性课程,传授企业文化和工艺技能,参与专业建设,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    

    开展“专业教师企业行”活动。 每年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组建实习指导班主任团队,通过跟岗实践、科技服务、企业挂职等形式,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流程再造,更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改革。

    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置创新创业项目。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孵化、成果转化。

    成立1-2个由企业和临床资深专家、学校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技术技能积聚中心,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理论支撑,促进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文化传承、课程开发、教学、教科研、社会服务等,为区域内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产业标准。

    5、搭建产教研合作平台,推进职教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

    实体化运作临沂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集团化办学。进一步推进由我校牵头,联合日照卫生学校、山东省立医院、临沂市人民医院、临沂市中医院、临沂市妇幼保健医院、沂水中心医院、日照市人民医院、苏州健生源药业集团等39家理事单位成立的临沂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并落实《临沂市卫生职业教育集团章程》,深入推进卫生职教集团的实体化市场化运作,调整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和社会服务工作委员会。共建实训培训基地、开展员工培训、开办订单班、共同开发精品资源课程和立体教材、合作开发虚拟仿真软件;增强职教集团活力和服务能力,围绕“专业化、区域性”要求,搭建系列合作平台,建立行业政策信息、合作项目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优秀毕业生信息的综合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人才培养合作渠道,深化校校、校企合作, 加大职教集团内企业员工培训力度;推进培养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促进产业链和教学链深度融合。搭建产教研合作平台,推进职教集团(联盟)实体化运作。

    以中国护理职业教育联盟为依托,推进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建设。进一步推进由我校牵头,联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临沂科技学校等9家理事单位成立的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健全组织机构,完善并落实《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章程》。开展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教学能力培训、承办临沂市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技能大赛,以“创新型、发展型、复合型”护理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建立立德树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护理人才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融入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和华夏大健康养老服务培训联盟,对接康养产业建设。借助我校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常务理事单位身份将按照《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章程》规定,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康养方面的师资、护理和康复专业优势,联合临沂市荣军医院、临沂市老年养护院、临沂同德中医医院等康养机构扎实做好康养教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工作,加强与各相关产业机构、行业企业等联盟理事单位的沟通联系,推动校企深度交流合作,助力康养事业及职业教育发展。

    6、培养工匠精神,打造产教融合文化载体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培育富有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 通过定期举办“校企文化周”“工匠讲坛”、校企共同承办临沂市护理专业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讲好职教故事,传播职教声音,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从而打造富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做到校企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内涵更加丰富、机制更加灵活、成效更加显著,双师团队、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水平更高,校企协同育人质量更优。建设期后,新增 1 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合作4所“教学医院”;校企共建1个实验室、1个“教学药房”、4个校内实训基地、1个创新基地、40个校外实践基地;合作开发 6门教学资源共享课程。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技术技能积累与成果转化、推进产教融合创新性更强。专业链与产业链、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更精准。校地融合项目实质推进,校地融合机制更加完善,临沂市职业教育集团实体化运作更富成效。校企合作打造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技术技能服务全面升级的新高地。

    (七)数字化校园全面互联,推进智慧校园改造

    推进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以信息化学习环境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为核心,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对接医护工作流程,药企生产服务智能化流程,加强数字化技能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室、校园安防系统、物联网等智慧教育硬件基础建设。适应“互联网+职业教育”需求,开发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课程、模拟仿真实训软件和生产实际教学案例。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广泛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促进自主、泛在、个性化学习。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与管理流程,引领管理方式变革和创新,提高管理与服务效能。 

    ——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构建高可用、智能化校园网,完成各场所高速有线无线网络无死角全覆盖;实现全网IPv6的覆盖和应用;加强内网安全管控。

    ——强化网络安全意识,增强校园网络安全,完善中心机房安全建设。

    ——建成“支撑有力、响应快捷”的信息化管理体制;打造师生“易用、愿用”的集数据治理、数据共享、分析展现和监控预警为一体的数据生态圈;升级优化数据中心,完善数据治理体制。

    ——优化服务门户,构建一体化应用服务集群,实现业务流程全覆盖;优化数字化校园平台校情综合分析,实现智能决策支持管理;建设和升级各类急需的应用系统。

    ——构建课堂教学工具、内容、管理和评价“全链条”智能教学服务支撑体系,大部分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监控、学情分析和教学绩效评价。

    ——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建设期内,获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20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4项。

    1、全方位建设和优化校园信息化服务支撑环境

    升级网络基础设施,构建技术与运维服务一流、高可用、智能化、电信级校园承载网络。对校园网络基础架构进行升级,对新建图书信息综合楼进行综合布线。引入新技术对校园网整体网络架构进行升级,重点对教学楼、实训楼、实验等楼宇进行网络改造升级,提升运维管理水平和带宽速度;完善现有安全体系,提升网络攻击感知能力,对校园网络进行加固维护,安装日志审计设备及网络攻击检测阻止工具;加强对中心机房进行优化线路和设备布置,优化和新建本地私有云服务;全网实现IPv6覆盖和应用;优化实现各场所高速有线无线网络无死角全覆盖。

    有效利用云资源和云技术,完善校园智慧云平台建设。构建基于大数据视角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满足现代学校发展需要,也有利于为全校师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校园内信息进行收集与整合,从安全性的角度上来说,极大地提升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内相关数据的安全性与保密性,降低网络风险对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正常运行的影响。业务部门通过智慧校园云服务平台可以实现对校园内部进行全面的管控,对校园内部各项工作加以细化的管理,为全校师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同时,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校园生活环境。

    创新线下服务方式,打造场景融合、体验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服务体系。实现人脸识别、扫码识别、虚拟校园卡等方式在各应用场景的身份识别聚合使用,并搭建消费聚合支付生活服务平台。在餐厅部署聚合支付终端,实现市场流行的各种支付方式,方便师生生活。

    2、构建管理规范、治理精准、服务快捷的智慧校园新生态

    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建设和数据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把信息化作为学校发展的战略引擎,不断迭代优化规划和目标。实施一把手工程,高度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努力将信息化水平的应用与部门管理服务流程的优化保持同步。坚持“学校策划、中心搭台、部门唱戏、齐抓共建”方针,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结合学校规模小、师资弱、资金紧的实际情况,学校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成立由教学业务部门牵头的信息化教学研究促进中心,确保信息化工作支撑有力、响应快捷。主要负责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规划信息化教学发展方向,建设与教学实施相适应的教学应用平台。

    加强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构建包括身份认证标准、数据共享标准、API调用标准在内的信息化标准体系,实现数据共享机制顺畅运行,保障各应用系统数据共享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建立校本共享数据中心功能,完善数据清洗转换工具,打造师生“易用、愿用”集监控、预警、分析为一体的数据生态圈。

    优化智慧校园服务门户,构建一体化应用及信息服务集群,实现业务流程全覆盖。持续优化智慧校园服务门户和手机端服务门户,优化校园平台的信息、通知、待办和流程等功能的集成,优化界面显示,为师生打造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

    持续完善管理业务流程。增强跨部门重点应用建设,实现业务应用全覆盖和互联互通,数据实现开放共享,数据和流程无缝对接。做好信息化二期工程的建设工作,完成智慧财务综合服务平台、智慧后勤、智慧安保、智慧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系统等各业务科室相关建设工作。

    优化智慧校园办公OA应用,提升数据分析能力,实现智能决策管理。持续优化智慧校园办公OA平台,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提高决策的科学化、高效化;继续推进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及时采集分析,做好数据的挖掘、关联分析和展现。

    3、以“人工智能+教学”为引领,打造智能化教育教学生态体系。

    全面构建学校智能化教育教学新环境。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智慧教室,能够进行网络教学、常态化直播、录播课程的应用,同时兼顾教务管理,巡课管理等多方位管理能力;构建虚拟仿真实验室,实现“理论+实践”的双向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室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时间、地点、精力等因素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专项性教与学,运用多种有效手段强化自身的学习能力,满足日后发展的需求;加强智慧图书馆建设,智慧图书馆是附着在智能化时代上的,利用各种智能化的技术,例如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云技术等,来实现图书馆内部工作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丰富图书种类,提高管理效率。在满足学生各种各样的需求的同时,还能结合学生的阅读习惯以及阅读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智慧图书馆的建设能够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扩大知识吸收范围和学生的视野,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完善校园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更新智慧校园平台教学资源库、微课、慕课、精品课、共享课等开放课程建设。

    优化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和学习资源的供给体系。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实现与“智慧职教”、“爱课程网”等国家教学资源平台的联接,构建开放、联通的“互联网+”学习环境,实现分布式学习、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和点对点的互动学习。变革教学传播的表达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新技术,推行场景式、体验式、沉浸式学习资源的建设。

    构建全链条智能云课堂教学服务支撑体系。构建课堂教学工具、内容、管理和评价“全链条”智能教学服务支撑体系。推行使用云班课智能化教学工具,智慧校园平台教学资源库,更新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过程数据全程自动记录和教学结果的自动生成,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现率达到90%;建设教学质量智能评价系统,通过建立科学的课程实施的评价模型与反馈机制,运用大数据平台进行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探索基于大数据的多维度综合性智能评价,精准评估教学绩效,大部分课程实现教学过程智能化监控、学情分析和教学绩效评价。

    “信息技术+”支撑专业提档升级。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变革影响,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人工智能+”、 “信息技术+”等推动专业转型升级;以信息化手段做好专业管理和人才培养方案管理,依托专业管理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建立市场需求和毕业生跟踪信息快速采集渠道,指导专业课程设置,提升教学内容与岗位实际需求的契合度;通过教学诊断与改进预警体系,动态监控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专业管理水平提升。

    4、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发展计划,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水平。通过开展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计划,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定期举办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技能培训,增强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帮助教师熟练掌握相关信息操作技能;以教改项目为牵引,大力支持“人工智能+教学”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学能力、班主任能力等各项信息化竞赛;建设期内,获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20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奖项4项。

    学校坚持以“师生为本、应用为先、按需建设”的原则,逐步推进数字化校园工程。最终建成信息化软硬件条件支撑有力,网络信息安全得到可靠保障。内部质量管理平台运行高效,管理决策更加智能。信息技术全面融入专业建设与发展,教学资源库更加智能,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完成教室智能化改造,智慧课堂应用及混合教学改革常态化,教学服务智能化,学生学习个性化、泛在化。

    (八)放眼国际开放合作,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

    制定国际交流工作规划和方案,以建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为中心,以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为指导,探索和形成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长效机制;选取一所国(境)外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自学校的办学水平;以医疗卫生相关专业养老护理培训基地为平台,创新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工匠精神培育、养老护理教育、山东乃至全国医疗卫生职业教育样板;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构建优质教学资源引进、培育、输出一体化格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把更多的教师及学生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三年内输送至少5%的教师参与国(境)外研修培训。

    1、建立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长效机制。达成稳定合作关系。

    制定山东省临沂卫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规划及方案,以建全多元开放融合的办学格局为中心,以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为指导,探索和形成我校国际交流合作工作长效机制。踏实推进国际交流工作进程,积极探讨境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机制国际交流合作本土化的可能性。

    积极参与“医养结合协作育人共同体”、“中日康养产业论坛”等学术活动,“引”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与至少一所国(境)学校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各自学校的办学水平。

    2、坚持高端引领,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引、培、输”一体化格局。

    引进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对接国际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体系,鼓励高水平专业的课程与发达国家互通互认。通过“内引外联”,建立与“德、日、韩”等医学护理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企业、职业教育机构或行业协会的深度合作,重点引进工匠精神培育,整体护理理念,养老照护技能一体化育成体系,萃取、吸收、优化境外医疗卫生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模式,教学的方法手段,信息化新技术的应用,共同编写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校本教材。有效实施先进理念、计划、大纲、课程的中国化进程,将“现代学徒制”、“校企双育制”等有中国特色的培养标准体系与境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机制有效融合。

    “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医疗卫生技能人才,在友好学校的建立合作基础上拓展实施较深层面的合作交流融合。引进他们的实习基地建设经验,努力实现医疗卫生单位、企业进校园,临床一线的技能实训操作进课堂,同时实现见习、实习、实训进一线实践,形成一套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培养方案。实现中外文化、知识、技能的育训深度融合、协同发展。达到技能实训与理论教学中国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医疗卫生技能人才。

    作好“输”出文章,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适时承接各级各类国内外养老护理及医学技能类培训任务,提高教师及学生的专业复合技能和国际化水平。加强师资交流,加强师资交流结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每年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参与出国培训、访学、研修,参加各类专业培训,落实教师境外企业实践制度,培养一批具备专业领军水平的教学名师。三年内输送至少5%的教师参与国(境)外研修培训;重点开展境外“友好学校”学习交流活动。为学生赴海外升学疏通渠道。开拓我校学生在涉外留学、游学、技能实习、就业的新领域。出国留学、游学年均100人次,境外实习就业年均40人。把更多的教师及学生输送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职业教育资源和技术技能人才输出能力。提高学校的国际化知名度和竞争力。

    学校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留学、游学、技能实习、就业等项目稳步开展。通过进修、交流、学习,我校教师的国际化视野、综合素养、专业技能,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大幅提升。健全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平台与机制,密切与国(境)外合作机构关系,引进和利用职业教育发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形成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专业标准、课程体系及校际课程互通互认机制。扩大交流规模,加强教师出国(境)培训,持续提升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与境外优质学校缔结友好学校1所,形成一套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医疗卫生职业教育培养方案。编写与我国国情相适应、与我校校情相融合的校本教材2本,三年内输送至少5%的教师参与国(境)外研修培训,学生涉外留学、游学、技能实习、就业项目2个。

    (九)实施内涵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治理能力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学校制度,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理事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校务委员会“五位一体”的内部治理体系;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提升校长的专业治校能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国内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和知名度,使领导班子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路清晰、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学校坚强集体;坚持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标准,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价标准,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加强专业化建设,建立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教学诊改;建立社会评价监督机制,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学生管理队伍和制度建设,形成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制度健全的学生成长支持体系。

    1、以党的建设为统领,构建现代学校治理体系。

    进一步修订完善学校章程,建立健全职(教)代会、校企合作理事会、校务委员会、家委会等机构,建立健全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机制。完善校务公开和民主监督,采取多种形式实施校务公开,及时、全面公开各项校务,切实保障民主监督的进行。定时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发挥各部门、各委员作用,实现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渠道畅通。实施社会参与拓展工程,通过校企合作理事会、每学期至少一次的家委会、校务委员会,提高社会参与度,打造社会认可,家长中意的优质学校。学校治理体系一览图。

    2、实施领导骨干培训计划,提升管理和治理能力。

    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加强校级领导干部培训,提升校长的专业治校能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国内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和知名度,使领导班子成为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路清晰、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学校坚强集体。

    制定《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校长专业培训规划》、《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校长专业培训方案》,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队伍建设机制,为内涵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依据《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校长专业培训规划》、《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校长专业培训方案》组织学校校长、领导班子培训、研修活动,提升校长的专业治校能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能力、教学科研能力、国内国际交流沟通能力和知名度。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制定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增强领导班子专业发展自觉性。开展管理实践创新研究,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形成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思路清晰、熟悉职业教育规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学校领导集体。

    3、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成立校级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健全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和教材选用委员会各项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符合专业特点的高水平教育评价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扩大卫生行业参与评价,进一步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探索符合卫生行业学徒制培养模式,完善卫生学校学生评价机制。建立社会评价监督机制,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制定临沂卫校社会评价方案,通过对教学质量、校内管理、专业满意度、就业满意度等社会评价指标,定期向社会各界、合作企业、合作院校、校友、学生家长征询意见,接受监督和评价。对学校办学进行全程跟踪监督评价。

    4、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标准,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

    建立学校质量保证体系。完善“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即按照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五个层面,建设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逐步形成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

    构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五个层面分别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制度;立足五层面设置工作目标、认定标准,形成“对标—找问题—改进”的工作机制,自主开展教学诊改。

    运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根据“五纵五横”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求,对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五个纵向系统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所做的工作进行梳理,使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均能按照“对标—找问题—改进”模式运行。

    5、构建高水平、有特色、系统性的学生工作体系,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职业人才提供坚实支撑和优质服务。

    坚持“德育为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力度和效度,深入开展理想信念、自强奋斗、诚信感恩教育,加强载体建设,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常规管理工作的育人功能。

    坚持促能为本,三大平台、两大路径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构筑班风学风建设、就业与创业实训、学生干部培养培训三大平台——坚持横向(整体性)和纵向(阶段性)相结合的工作路径,着力培养新时代医学类职业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为职业人才培养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文化为魂,建设五大文化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服务。坚持文化为魂,筑体系、抓特色,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积极参与第二课堂项目建设,重点打造学术文化、阅读文化、科创文化、典礼文化和高雅文化,充分发挥医学类职业学校的作用,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在职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坚持安稳为基,为职业人才培养保驾护航。深入开展学生安全稳定工作的研究和探索,以“全方位安全教育、多手段排查掌握、不断完善安全稳定工作制度和队伍建设”为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学校学生安稳工作的执行力和掌控力。

    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为职业人才培养扬帆助力。按照班主任、辅导员学生管理队伍“专业化培养、职业化发展”的思路,继续狠抓落实,通过“搭平台重交流,强培训学理论,申课题促研究”的手段和方法,全力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努力向“专家化、职业化”队伍迈进。

    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从学校治理制度民主化、人性化的立场出发,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治理,形成完善、合理、符合新时代学校发展需求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形成完善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以质量文化为引领推进教学诊改,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十)聚焦职教双高建设,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

    高举育训并举旗帜,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在康养方面的师资、护理和康复专业优势,以高素质人才供给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推进精准招生、精准扶智、精准结对行动计划,以高品质教育培训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优化立体多元培训体系,高质量服务社区教育、终身学习及五类人员等人群再就业培训;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成果、管理理念和经验,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当好职业教育“排头兵”。完成各类培训24000人次。

    1、育训并举提升,全面提升育人质量。

    高举育训并举旗帜,培育高素质人才,坚持德技并修,以德为先,把“人文关怀”、“品德教育”、“工匠精神”、“服务社会”、“乡村振兴”渗透到育人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技术创新、服务社会的意识理念。为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提供服务。

    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依托校企命运共同体,着力把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融入培养全过程;通过理论、实训、实习三位一体教学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做好学生就业意识引导和就业能力培养,积极拓展学生就业渠道搭建各类就业平台,使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稳步提高;合作企业、用人单位及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稳步提升。

    2、优化立体多元培训体系,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培训。

    充分发挥学校在康养方面的师资、护理和康复专业优势,服务社区、服务基层、服务农村,积极申请成立社区学院,对照国家对终身学习的政策要求,开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

    积极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统筹安排,面向农业农村,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积极参与基层医护储备人员人才培养、乡医培训。培训人员不但“用得上”更要“留的住”。配合学校志愿服务工作,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义诊、保健培训等工作。年培训人次达到5000人次。

    依托养老护理培训基地、“1+X”证书培训试点及创新创业培训中心,积极开展面向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的就业创业培训,大力开展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及政府购买项目培训。力争年培训人次达到3000人次以上。

    3、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当好职业教育“排头兵”。

    面向中各养老机构、药店、制药厂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企业员工培训服务。开展“专业教师企业行”。 每年选派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通过跟岗实践、科技服务、企业挂职等形式,跟踪行业发展前沿,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参与企业流程再造,更新教学内容,反哺教学改革。;根据企业真实生产任务设置创新创业项目。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参加省市级创新创业大赛,在我校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实践基地进行项目孵化、成果转化。

    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积极总结推广教育教学成果、管理理念和经验。成立1技能大师工作室。打造技术技能积聚中心,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研理论支撑,促进相关产业领域的技术研发与推广、文化传承、课程开发、教学、教科研、社会服务等,为区域内产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产业标准。

    积极参与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进一步推动由我校牵头,联合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临沂科技学校等9家理事单位成立的临沂市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学联盟。融入山东省康养产教研联盟和华夏大健康养老服务培训联盟,对接康养产业建设。增强职教集团活力和服务能力,围绕“专业化、区域性”要求,搭建系列合作平台,建立行业政策信息、合作项目信息、人才需求信息和优秀毕业生信息的综合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

    4、聚焦志愿活动,助力精准扶贫和社会服务。

    聚焦志愿活动,助力精准扶贫和社会服务。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动员、发动全校师生参与到志愿者服务工作中来。引导广大志愿者遵循“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依托学校的南丁格尔志愿服务队、“七彩沂蒙”养老照护服务队、天使刮痧志愿服务队、院前急救志愿服务队等志愿者队伍,进社区、进乡村、进校园,开展健康教育、保健培训、义诊、养老照护、急救、刮痧等系列服务活动。

    对接精准扶贫,助力脱贫攻坚。依托卫生职业教育优势资源,到城乡文明牵手共建单位、帮包帮扶单位以及偏远乡村,开展义诊、健康教育等服务活动。把党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对口帮扶群众的手中,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高素质人才供给、高水平技术服务、高品质教育扶贫、高质量社会培训为支撑的社会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学校成为医疗卫生改革的助推器,成为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坚定践行者。构建可借鉴、易推广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打造社会服务品牌。

    建成省级高水平养老照护职业技能培训示范基地1个;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化技能,培训人数达9000人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保健培训工作及“三进”志愿活动,培训15000人次。

     

    下一篇:
    快捷链接:
    版权所有: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  电话:0539-8182731  传真:0539-8187341  地址:临沂市兰山区临西九路与聚才六路交汇  备案序号:鲁ICP备13006780号
    山东省临沂卫生学校微信公众号
    临沂卫校共青团微信公众号